一、小麦条锈病
小麦条锈病俗称“黄疸病”,是小麦重大病害。该病流行速度快、爆发性强、传播距离远、短期内能大面积流行成灾。通过病菌孢子入侵小麦叶片,破坏叶绿素,影响光合作用和额外损耗植株的营养和水分,造成小麦产量、品质严重下降,一般减产20%左右,重者可减产80%以上。
(一)田间识别:冬季及早春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下部叶片,在叶片正面形成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子堆,孢子成熟后呈粉状散落在其他叶片和地面,病叶易干枯死亡。成株期主要为害中上部叶片,严重时可为害穗部、颖壳及麦芒。感病部位夏孢子堆沿叶脉呈虚线状整齐排列,鲜黄色,像似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。
(二)防治技术:
1、挑治。早春大田踏查时,发现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,除摘除病叶外,在发病区域周围100米内,用药剂叶面喷雾防治。
2、大田普治。拔节至孕穗期病田病叶率达2-4%,严重度达1%时,立即开展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大面积防治。
3、最佳防治时期。第一次防治在3月20日以前完成。亩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%三唑酮乳油60毫升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公斤喷雾。重发区每隔10—15天防治一次,连喷2—3次。
二、小麦纹枯病
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,从病害发生危害特点来看,只要抓住小麦拔节初期,病害纵向侵染前喷药防治,都能有效地控制纹枯病危害。
(一)田间识别:纹枯病主要危害小麦茎秆基部和叶鞘,从苗期开始侵染,拔节后达到高峰。幼苗发病初期,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。
淡黄色小斑点,随后呈典型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,之后病株基部茎节腐烂,病苗枯死。小麦拔节后,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,边缘棕褐色的云纹花杆状病斑,并继续沿叶鞘向上部扩展至旗叶。一般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危害最重,且发生在植株下部,隐蔽性强。
(二) 药剂防治。 防治上宜早不宜迟,一般在3月上旬喷第一次药剂。在拔节期每亩选用12.5%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加20%的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,兑水50公斤,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,隔7~10天再喷洒一次,连喷2~3次。
三.小麦白粉病
(一)症状:初发病时,叶面出现1~2mm的白色霉点,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,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,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。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。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,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,即病原菌的闭囊壳。
(二)防治方法: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,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%以上时,开始喷洒20%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%福星乳油8000倍液,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,兼治小麦白粉病、锈病等主要病虫害。
四、油菜菌核病
(一)症状:发生该病时,油菜叶片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,中心部位灰褐色或黄褐色,中部暗青色,外缘具黄晕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,在潮湿情况下则迅速扩展,全叶腐烂,上面长出白色菌丝。茎部病斑呈梭形,略为凹陷,中部白色,边缘褐色。在潮湿条件下,病斑发展非常迅速,上面长出白色菌丝。至病害晚期,茎髓被蚀空,皮层纵裂,维管束外露,根易折断,茎内形成许多黑色粒状菌核。重病株全株枯死,轻病株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。
(二)防治方法:在油菜花期每亩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-150克或50%腐霉利(速克灵)可湿性粉剂35-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。
需要注意的是,油菜菌核病病菌已普遍对多菌灵类药剂产生了抗性,使用菌核净、腐霉利、使百克、万霉灵(乙霉威)、敌力脱(丙环唑)单剂及其复配剂等效果较好。同时在油菜盛花末期,摘除植株中下部的黄叶、老叶和全株的病叶,并将摘下的叶片带到田外沤制肥料,可减轻病害的发生。